宝拉X

爱情片法国1999

主演:吉约姆·德帕迪约,叶卡捷琳娜·戈卢别娃,凯瑟琳·德纳芙,德芙妮·楚里奥特,洛朗·吕卡,帕塔舒,沙鲁纳斯·巴塔斯,马克·扎克,铁尔·林德曼

导演:莱奥·卡拉克斯

播放地址

 剧照

宝拉X 剧照 NO.1宝拉X 剧照 NO.2宝拉X 剧照 NO.3宝拉X 剧照 NO.4宝拉X 剧照 NO.5宝拉X 剧照 NO.6宝拉X 剧照 NO.13宝拉X 剧照 NO.14宝拉X 剧照 NO.15宝拉X 剧照 NO.16宝拉X 剧照 NO.17宝拉X 剧照 NO.18宝拉X 剧照 NO.19宝拉X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20 12:04

详细剧情

  本片根据1852年美国作家梅尔维尔小说改编(应该说是“启发”),讲述某富家子弟皮埃尔跟守寡的母亲一起住在乡村别墅,他正打算跟女友露西结婚,却冒出一个名叫伊萨贝尔的女子,声称自己是他的同父异母妹妹。他不得不跟伊萨贝尔搬到巴黎,并开始乱伦之恋。

 长篇影评

 1 ) 揭穿真相的双重谎言

    对于电影导演们而言,苦闷时期的作品往往具有一种原始的美学冲击力,展现出肆意破坏、任意疯狂的特点。远有费里尼的《八部半》,近有拉斯•冯提尔的《反基督者》,这样蕴含强烈个人色彩的电影对于观众来说既是一次与创作者心灵的对话,又是一次对现实主义的逃离。卡拉克斯1999年的电影《宝拉X》就是这样,且不论那根据梅尔维尔原著书名首字母排列而成的片名,单就影片本身所散发出来的神秘气息和迷幻色彩,它就足够令人费解了。卡拉克斯也用这样一部电影向我们证明了现代电影在形式及内涵上所能达到的高度。它充满了颓废的幻觉、恐惧的哀伤以及神话般的庄严,在浓重的悲观主义情调中,展开了对理性、真理与秩序的战争。

    一个外交官的儿子皮埃尔与母亲生活在一起,并有一位青梅竹马的未婚妻露丝,可是有一天一位幽灵般的女子闯入了他的生活,并声称是皮埃尔的姐姐,皮埃尔无可救药地迷恋上了这位女子,放弃了所拥有的一切,开始走向了通往毁灭的救赎之路……在梅尔维尔的原著小说中,皮埃尔是一个现代版的哈姆雷特形象,同样深陷在对自身与世界存在本质的煎熬中,也同样被困在乱伦的道德十字架上。在卡拉克斯的影片中,皮埃尔的的作家身份无疑是一种极具象征性的建构,作家通常代表着对灵魂、真理的探索者,而皮埃尔的笔名“阿拉丁”也正有“信仰的尊贵”的含义。对于皮埃尔,真理是深埋内心的高于一切的存在。父亲作为外交官,这是一种与他人沟通的职业,也是谎言的代表,但作家的使命却是通过与自己灵魂世界的沟通来寻找出真理。皮埃尔的反叛实则是对这个实证主义、物质主义、分析理性所包裹的庸俗世界的反叛。皮埃尔的表哥蒂尔伯特则是一个现代社会典型的犬儒主义者,一个秩序与理性的代表,以投资为职业更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典型生活方式。在皮埃尔选择自我放逐之后,蒂尔伯特对落魄的皮埃尔的冷漠拒绝和故意嘲讽,让疯狂的皮埃尔最终用手枪杀死了他。自称为皮埃尔姐姐的伊莎贝拉则是影片中最核心的人物,她的出现让皮埃尔告别了虚华的谎言世界,而选择了去追求真理的痛苦。

    影片前半部分充满了阳光与绿草,但伊莎贝拉却带来了黑暗和死亡。皮埃尔也由创作青春爱情小说转向了对虚无主义下生命存在与本质的创作。影片的这种主题无疑暗示着创作者卡拉克斯本人正面临着创作转型的痛苦与不安。在《宝拉X》后,卡拉克斯10多年没有新作品问世,而他又曾经表示这是他拍摄的“最差的一部电影”。在卡拉克斯的前期作品中疯狂而温柔的爱情神话贯穿始终,但《宝拉X》中的爱情却是一段乱伦的感情,男女主角表达爱情的方式也没有了《新桥恋人》中烟花下的狂舞般的浪漫,取而代之的是落魄的生活、衰老的身体和夸张、暴力的性爱。影片中的三角恋不是一种爱情的表现形式,更像是主人公迷茫精神世界混乱与无助的表征。卡拉克斯没有在皮埃尔、伊莎贝拉与未婚妻露丝以及皮埃尔、露丝、蒂尔伯特这些三角恋关系上浪费时间,他隐藏了所有情感,却极力表达出一切的焦虑。卡拉克斯要告别“爱情”的主题,走向更深层、更黑暗的人之本质。最终皮埃尔选择了自我毁灭,而卡拉克斯拍出了“最差的电影”。

    失控的皮埃尔反复出现的一个幻觉:他和伊莎贝拉在红色鲜血的深渊里挣扎,相拥爱抚,至死不分。伊莎贝拉是堕落的象征,却也是真理的化身,她知道家族所隐藏的重大秘密,也是一种真实、原始生活方式的代表,可是这一切真的就是真实吗?还是她只是一个皮埃尔内心投射的幻象?皮埃尔被押上了警车,伊莎贝拉也绝望地选择了自杀。真理的破灭是影片最终告诉我们的答案,杀死了代表虚伪与谎言的蒂尔伯特,真理也随之消失了。在这一刻,伊莎贝拉的那句话“我是你的姐姐,我告诉你的都是真的”就更像是关于真理的双重谎言:一面是这个世界存在着你所不知道的真理;另一面则是你最后可以找到它。

    整部影片就像是一出飞蛾扑火的噩梦。在后半段中,影片的重要场景离开了之前的豪华庄园,来到了一个充斥着狂躁乐曲和各种“怪人”的废弃厂房,由一种前工业时代的田园牧歌过渡到后工业时代的机器焦虑。皮埃尔的头发、胡子越长越长,腿脚也越来越不灵便,他的心灵在苍老,灵魂正在迷失。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皮埃尔却又陷入到谎言的陷阱里:他把乐队指挥的创意用在了自己的小说里,他不得不接受这种最让人难堪的失败。皮埃尔的悲剧就在于他以超出自身能力的勇气妄想去证明其实并不存在的真理。

    对于卡拉克斯,我想,他对自我的怀疑与皮埃尔一样,在创作的瓶颈期,他也在试图拍出更本质、更纯粹的电影,但他的不自信让他只能用神秘、破碎的谜一般的影像来表达自己的无奈,这是《宝拉X》的不完美之处,但也是它的伟大之处。它明确表达了创作者的思考和忧虑,可是关于这部电影的一切最终仍然只是个问号。这就是现代艺术:没有绝对的真理,只有相对的谎言。我们也不必死盯着那些昙花一现的美丽,我们必须看到梦与无意识背后的恐惧和压抑,因为既然我们对获得真理已经无能为力,那就只能用一种新的迷幻来代替这个陈腐的贪得无厌的世界。幻想的力量足以帮助我们战胜真理。

 2 ) 知道为什么打真军还不火吗-宝拉x

暗黑的东欧森林,粗犷的地下重金属,颓废的眼眸,苍白的脸,绝望是片子的基调。像是中了诅咒一样,两位男女主演全都英年早逝,我们无法去揣测他们和毒品是不是有某种不解之缘才会早早麻痹了神经或是弄坏了身体直到死亡还是影片真的有那种颓废的魔力潜移默化着他们的命运成为他们血液里的流毒?这不是一部普通的法国片,它带着很明显很惨烈的前苏联味道,无论是画面还是主演或是剧情,充满着苏联式隐忧和对解体的恐惧与不安和痛苦的回忆。 影片中饰演乐队指挥的正是主演叶卡捷琳娜的前夫专门导演解体伤痕电影的立陶宛导演沙鲁纳斯·巴塔斯,而主演叶卡捷琳娜本身也是在这一动荡环境下长大的巴黎外来者,我相信卡拉克斯写的剧本很大一些程度受到沙鲁纳斯·巴塔斯的想法建议和叶卡捷琳娜颓废眼神下复杂痛苦的启迪。与其说戏剧在暗示人生不如说其实冥冥注定,有时命运何尝不是量身订造的呢?卡拉克斯说他只和主演谈恋爱才能写下剧本,我相信他是比巴塔斯更了解叶卡捷琳娜的人,无奈改了十遍,历时7年,花光了短篇电影所攒下的钱。仍逃不过赔本赚不来吆喝的结局,读不懂那颓废眼神下的竟是看淡人生的死亡。两位男女主演也都像中了魔咒一样在若干年后死于非命,中了影片设下的惨烈圈套。不胜唏嘘。 皮埃尔遇见贝拉,只因为梦中看见的光影,飞蛾扑火似的冲向前去,他不在乎贝拉来自何方,只一厢情愿地相信她。就像王菲歌唱的一样:“手心胡乱长出纠缠的曲线”只是因为贝拉要他相信,她混沌的经历,从母亲死后被收养到父亲养母接她回去到家里有个新生命分享了她的爱再到一场大火摧毁了一切姑姑和她说那个曾经接你回家的男人是你的父亲 ,故事连她自己都编得语无伦次连说想不起来,为什么?很显然她不是忘了而是编不下去了,如果她说的是真的,她本可以理直气壮的上媒体请求分一份财产或者到大庄园对峙一番,可是没有!又或者她如果真是皮埃尔的姐姐她可以静静的看着他的幸福,不去打搅,可是又为什么频频打骚扰电话来暗示皮埃尔呢?为什么听得到她像祥林嫂那样抱怨这生活给她的不幸,不曾见她如何去争取?她的身上没有任何信物也不曾和皮埃尔dna验证亲属,可是皮埃尔却还是那么奋不顾身地 相信了她,不仅是因为她是他的姐姐,他希望她还是 他的妻子,皮埃尔他抛弃了爱他的母亲和相爱的未婚妻和他爱的家乡,离开故乡朝着表哥给他的暗示---一个棕色波浪卷头发的女孩,巴黎,这一切似乎就像表哥设下的圈套一样,他不要荣华富贵,只因为去帮助一个素未相识的陌生人。 来到了异乡,冷眼,拮据,可是影片却描摹出一幅不切实际的画面来,这是宝拉剧本改了10遍的结果吗?皮埃尔花光了身上的钱他不是在思考着怎么赚钱养家,而是和自己的稿子过意不去,他变得和贝拉一样懒了,他手脚利索本来可以做做服务员拉拉货物,贝拉可以找点兼职缝缝衣服,顺便把小孩也带在身边,这样小屁孩就不用当留守儿童了,偏偏不切实际的地方就在三个大人都在的情况下,小屁孩还是在门口因为嘴臭被人打了,还打了一拳头就死了。贝拉曾经念叨过要去找工作,见她真找了吗?没有!证明太懒了,为啥搬到地下乐队库房,因为便宜?还是因为不思进取,还是因为导演想要无病呻吟一把?是不是和一般人到异乡的情况不同呢?现在说剧情,皮埃尔到了巴黎,连老妈都找不到,死在路上,露西借助表哥为啥一找就找到,还是证明那个表哥设局啊,皮埃尔一举一动都了如指掌,不知真假的姐姐就是眼线。、露西还是来了,因为爱情,她选择了留在已经半残的皮埃尔和情敌身边,如此的多余,可是贝拉竟然想跳海,皮埃尔因此落下小儿麻痹,贝拉到医院第一个看她的不是皮埃尔,不是露西,竟然是打酱油的表哥,还不能证明表哥是设这个圈套的幕后黑手吗,贝拉只是一个想畏罪自杀的棋子罢了,只有她知道中国餐馆里她真的笑了,但是笑的那么苍茫,心里藏着是不能说的秘密,不管她是不是皮埃尔的姐姐, 皮埃尔其实一直都没有疯掉,他像露西一样冷静,他也还爱着露西,但是只是一种悲天悯人的关怀去试探和爱惜贝拉,当他发现自己只是圈套中的一员,他近似癫狂地冲向表哥,杀了他一切才能得到一种解脱,他找到是解脱是救赎,而贝拉找的是占有,她总希望能永远占用皮埃尔的爱,因为占有也带着愧疚她选择了义无反顾扑向尾随而来的警车,就像她一开始的怀疑一样,扑向的警车像是对道德对法律挑战,但结局很明显可悲的。打了真军还那么不知所云,无人问津,还票房毒药。可怜了,那么好的演员,每个演员演的都是那么卖力,传神。被无脑导演搞成十足的恐怖片,两颗可怕的头颅在血泊里游动,现在这两个主演真的都拜拜了,简直鬼片。更傻的是结尾啊,结尾。人民群众已经在现实的泥潭里水深火热,迫切希望能在电影里找寻一丝希望,还搞一个女主角撞车扑街的画面,所以说但凡结尾是悲剧的戏一般票房评论都是悲剧。《新桥恋人》好歹算圆满,《坏血》还是悲中有喜,这部戏纯傻屌,一群愣头青打完鼓,一个疯子偷枪杀人,另一个疯子撞警车扑街妨碍公务,找虐?

 3 ) 乱伦是否也能用纯洁形容?

导演Carax 最初给出的画面野心很强,轰炸机呼啸而过,强烈的力度互相撕裂交战双方。导演想援引或者引申的,或许就是战争的双方所持有的敌对信念。信念很小,埋藏在一个人心里,但是它会涌现出来,在人性的不完整下错乱起来。这是对最初战争画面的解读。
如田园诗般的庄园风景里,风华正茂的Pierre骑着摩托车在丛林里随风驰骋,他去到渡河外的庄园找他纯情的未婚妻,送她去车站上班后,回到家里和后妈亲昵嬉戏,然后开始写作。他的生活富足又完美,影片的开头不但是人物的衣着和天气,都充满了明快和阳光,与后面的黑暗和慷慨激昂造成了强烈的对比。但是完美中又留下了2个不和谐的音符,一个是Pierre不愿意接受自己是“阿拉丁”的畅销小说作家,可见对于超越自己有强烈、纯粹的向往;另一个是Pierre和Lucie纯粹的爱情中,Lucie对于爱情间不保留任何秘密的少女纯情令Pierre陷入痛苦。
离和Lucie结婚的日子不到一个月了,在Pierre的梦境中出现了这么一个黑色披头长发、衣着邋遢的女人,这梦境如宿命一般缠绕着Pierre, 一次被追踪和一次邂逅之后,Pierre终于和这个在梦境中,但又真实存在的女人见面了。这个生活在黑色记忆中的流浪回归女人,是Pierre同父异母的姐姐(或者根本就是她拟想杜撰从头欺骗Pierre),在阴暗的清晨丛林里向Pierre鬼魅的讲述了她的悲惨境遇,告诉Pierre她说的都是事实。而Pierre或许就有这样的宿命,义无反顾的承担起了抚慰姐姐灵魂的使命,匆匆抛弃了Lucie,和Marie以决绝的方式不回头离别。一团青春的青焰投奔了Isabelle那不尤己的黑暗流淌之中,和Isabelle 一行4人来到巴黎。
Pierre是善良的,但是也和社会群体格格不入。所以可以见到他带Isabelle 及姑姑、小姑娘3人到动物园时,本能的对小姑娘的照顾和疼爱,也可以看到他和出租车司机恶语相向以及不合情理的强硬要求;现金的耗尽以及小女孩的意外之死,让他们不得不又背起行囊,来到了Isabelle和她姑姑所处的乌托邦般的地下之城(旧工业厂区改造而成)。Carax的每个小情节里都蕴含了欲言又止的情景,就像小女孩的死,她对着来往的行人,却只会恨恨并机械的说“肮脏的烂人”,以致终于被一个激怒的成年人一巴掌打晕了过去。另外就是姑姑的无身份,没有给小女孩治病,结果就不幸离世了。这里面似乎蕴含着战争所给小女孩带来的阴影,这阴影和Isabelle以及她姑姑的性格同出一辙,黑暗不见底,不管是地上或者河里都漂着亡去的尸体。
乌托邦之城,这个废弃的旧工业区,就像一个地下反抗组织,自给自足的养着鸡鸭羊马,三五成群开着电脑坐在一起,正规的事情则是排练激进的异端工业摇滚。这里的人就在这灰暗废弃中偏执又自认为真正存在着的活着。Pierre是个纯真的青年,他不知道所在的是什么地方,他是被Isabelle带来的。也就是在这个地方,Pierre写了3章被编辑部认为是语无伦次、淫秽的抄袭之作,在这里瘸了腿,瘦弱及多病邋遢起来。而Isabelle,在这里宁静又赖以生活的,是拉一个无音律可言的晦涩手风琴。Pierre向 Isabelle寻求安慰,安静的躺在Isabelle 的腿上。Isabelle对弟弟充满了爱恋和感情,从Pierre的脸颊一直吻到唇,Pierre这样并无深刻的社会准则的青年,所感受到的只是对Isabelle情爱从心灵到身体的接受。两人也就出现了在黑暗光影中的一组细腻乱伦的性爱。这段不伦之爱,则一直保留到Pierre的暴殄杀人以及Isabelle的以死名爱。
Marie驾着Pierre的摩托狂奔,烟熏妆的眼影随着风吹的泪痕一直拉到长发,凌乱的睡衣也随风飘开,孤独的生活和赖以维系的Pierre的离去,让她失了魂魄,亡在狂乱的摩托轮下。Pierre并不回头,拒绝接受遗产,不见亲人,躲在葬礼的墓碑角落里。也许只有悲伤的Lucie能引起些许他的恻隐之心。Marie死后,Lucie跑到乌托邦去追随Pierre,她知道Pierre在义无反顾的牺牲自己而去救赎Isabelle, Lucie跟Pierre说,再也不想探究爱情里的秘密,让Pierre留下她,假扮成Pierre的表妹,虽然无知,但也让她在这危险之中陪伴Pierre。Pierre对Lucie的爱还保留如初。最终Lucie成了这段不伦之恋的一个忠贞的陪葬品,但她却是这里面所有人中孱弱但最纯真可爱勇敢的人。
Pierre告诉Lucie只要拿到了3章初稿的稿酬,就一起离开乌托邦。Lucie也说可以病好以后,去做讲座赚些小钱;听到对话的Isabelle哭着说自己也要找份工作赚钱,也只成了恋人絮语,毫无可行。Pierre还参加了一次电视直播,对他以阿拉丁为笔名时期的作品做访谈,但是他当场暴跳如雷,和自己的彻底决裂,已经不能再接受装扮以往的自己,他走上了牺牲自己的不归之路。久久盼来的回信,就像前面说的,编辑部认为是语无伦次、淫秽的抄袭之作。同时加上Isabelle知道了Lucie的真实身份,这两件事让Pierre的逃离乌托邦彻底粉碎。拐杖暴击乌托邦头领,以及对Thibault的双枪插嘴爆头,让Pierre如流星一样,划下了他逝去的光轨,Pierre由此心已死去,呆呆的向后踉跄并被路人放倒。Isabelle眼见Pierre的牺牲,也以身殉情。Lucie则被弟弟拦住,在人群中痛哭流涕。
最让人值得怜悯的算是Lucie,一直都在付出,却一直被动,被Pierre抛弃痛苦,最后又看着Pierre被扔进车上。Lucie是个配角,但是她确是这众生中应该得到美满和幸福的平凡人,碰到这样坎坷的历程,让人怜悯。

 4 ) 199X


When he offers his lips
Go for his throat

 5 ) 与《伤逝》中子君形象比较

题目先立,内容以后想到了再写。

追求理想出了坚定的信仰,还需要丰富的社会阅历和智慧,因为,不能白白喊了一声就完了。

这部电影暗含了政治思考,知识分子在资本政治和消费文化里的挣扎。

影片采用写实手法拍摄

作为艺术家的男主,一直在进行身份确认。从资产阶层到社会底层。

每个人都曾面对生活有过选择。彻底的决裂还是在妥协中暗自积蓄力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

或者世界上没有什么道路是简单的,所有的路都要付出代价。

 6 ) 乱伦、爱情、死亡,看法国最叛逆的导演如何走向深渊

创作者的黑暗森林中,

藏着卡拉克斯最被低估的杰作

作者:白石春子

业余影迷,就读于哈佛与麻省理工,梦想演电影唱歌的前建筑师。豆瓣@白石春子


乱伦、爱情、死亡,1999年世纪末上映的《宝拉X》,是法国导演莱奥·卡拉克斯在《新桥恋人》后暌违八年的长片。片名中的“POLA” 取自美国作家梅尔维尔小说原著的法语标题“Pierre, ou les Ambiguities”中每个单词的开头字母,而“X”是罗马数字“十”,代表最终剧本是修改的第十版。

前有《新桥恋人》,后有《神圣车行》,加之其自身的晦涩与疯狂,《宝拉 X》没有收获其应得的关注和理解,几乎成了片头卡拉克斯噩梦里大片被炸毁的墓碑中的一座。然而或许它是与诞生不久的《安妮特》在底色上最为相通的作品,对“黑暗真实”的偏执有过之无不及。如果说后者的故事中亨利·麦克亨利已然如死物般凝视深渊,那么皮埃尔展现的则是寻找深渊、奔向深渊、迷失其中并最终成为死物的过程。这整个过程的推动力,只需要从皮埃尔奔波到巴黎的旅馆安定下来时,对“姐姐”伊莎贝尔说的一番话入手理解:

“谢谢你,我现在是另一个皮埃尔了。一切都是我亏欠你。我还在家时构思的小说现在看来毫无意义……那算什么?真诚?我当时如此盲目无知。现在我需要新的工具,知道吗?狂怒的激流、火山……这是写出一本真正的作品的工具。我要看见那些隐藏的东西,完全地体验我被隐藏的那部分生活。然后我才能写那本书,比人类已知的疾病可怕的……那真正的真相。但,我现在还没准备好。”

这一段话,已经蕴藏着《宝拉 X》光明与黑暗交缠的表面下,几对最重要的关系:关于创作与相信、真实与秘密、暴露与隐藏,还有在背后的自由与自毁。

一切的开始:光明与黑暗的螺旋

故事开始于螺旋的纯白中心:这里有白色的房子和摩托、金色的头发、浅色的服饰、高雅古典的音乐。王子般的皮埃尔亲吻未婚妻露西被衣服蒙住的脸,像无比自然地接纳被遮盖住的真实面孔,此时,花园水池里的天鹅仍是白色的。

我们还知道,皮埃尔写的小说名为《在光中》,笔名是阿拉丁——拥有神灯,代表着“光明”。

这明媚对于熟悉卡拉克斯的观众来说极其陌生。不同于前作的猛冲与速度感,卡拉克斯的镜头在这里极尽迂回、旋转,视觉的封闭仿佛让一切被困在螺旋的中心;闭塞同样在于空间与人际的联通,像是“贵族”表亲之间的亲密和母子间暧昧古怪的俄狄浦斯情结。但值得注意的是,弗洛伊德的“恋母”不全等同于成人的“性欲”:正如婴儿在饥饿时对母亲乳房的渴望,代表的是对安全、愉悦、满足感的依赖。纯白的中心就这样被光芒保护着,看似没有秘密,却是真正被遮蔽的生活,如蒙着头纱站在高处的新娘,美却飘浮易坠。

皮埃尔是一定会迈入寻找深渊的道路的:故事的开头他就在露西洁白的躯体上留下一个深色的吻痕,预示了吸吮黑暗的本能;他也总觉得露西像个孩子,大概因为她身上看不见代表成熟的黑色。在与“姐姐”伊莎贝尔相认、幽游黑暗森林后,白摩托车变得无法启动,池塘中也出现黑天鹅;他开始穿黑衣服骑黑马,眼里赤裸的母亲正躺在黑色的浴缸中,裸露的乳房已无法显现出权威,也无法提供生活最基本的慰藉。

于是,一场“自我放逐”——卡拉克斯作品永恒的主体之一——开始了,围绕中心这个虚幻的光源,进入周遭的迷雾森林那越来越深、越来越暴烈的黑暗中,如同向外旋转、逐渐加速失控的螺旋:《宝拉 X》便是在这个图形结构下展开。

自由,创作者的“自恋”本质

皮埃尔是个创作者,《宝拉 X》首先是关于这一身份、他的作品,和与之对应的生活的。

开头他写cult小说,意味着拥有着迷他的“信众”。面对母亲对他的夸赞,他戏问道,“如果我生来畸形残疾呢”,并伴随着一段德尼拉旺式的肢体表演。显然他在想着另一面的黑暗,即他所说想要“经历所有隐藏的生活”。创作者总是自认为该去看、去寻找、去经历一切,哪怕包括更刻骨的痛楚。

“...他不可以变。”

母亲对他说起自己无法想象伴侣身上的变化,“因为要一起度过一生……不能变,这是伴侣得做的。” 他对即将到来的婚姻与生活表现了疑虑:创作者要挖掘隐藏的真相,就代表着对一切变化的开放;不变地生活在白色的天堂里,不真实,也不自由。然后皮埃尔回房写作了。我们可以读到他在自己的小说里提到一块惊险的巨石,它仅仅以自己的一角在山头立着,而主角“没有勇气、缺乏鲁莽轻率的特质,去爬到那险石下方的空隙里”。显然,他在等待一次鲁莽和轻率,以给予自己“经历”和自由。对于皮埃尔这样的人,梦境和预感是会让他奋不顾身的——他只需要信号,一个他自己相信就可以的信号。

“……缺乏鲁莽轻率的特质,去爬到那险石下方的空隙里”

这时,他梦中的面孔出现在了现实中。在追逐这个信号的幻影时,一向小心的皮埃尔第一次骑车跌倒,白色的袖口被血玷污。他追随伊莎贝尔,走入黑暗的迷雾,在林间鬼影中穿行;昏暗到看不清的画面、不断变幻的运动轨迹、相机位置地不断调整并围绕着两人旋转——我们跟皮埃尔一起在森林中完全抛弃了方向。随着家中一个被封住的门印证了伊莎贝尔尖声独白的描述,皮埃尔相信,“信号”已经变成了真正的“宿命”;而作为观众,下一幕我们马上也发现,正如皮埃尔预感中伊莎贝尔这个属于他的命运真实存在着,其实他小说中写的那个岩石也是真实存在的,并不是我们以为的皮埃尔的虚构!

而且这次,他终于“鲁莽”地躺在了下面。

皮埃尔如此望向黑暗、渴望自我放逐,就像《新桥恋人》里失明流浪的蜜雪儿,就像《坏血》里逃离深情恋人的亚历克斯——因为残缺才能自由。正如他对伊莎贝尔说 “我的一生,都在等着有什么能够带我超越这一切” ,皮埃尔只有超越完美却自成闭环的稳定生活,才能准备好迎接他认为的“真实”,创作真正有意义的东西。

对伊莎贝尔和另外两个难民的保护欲让他找到自己的意义,其中固然有善和爱,但也有天真和自我证明、满足野心的“自恋”,就像细想伊莎贝尔其实什么都没有让皮埃尔做,他却决心带她逃到巴黎这个对她并不友好的城市。伊莎贝尔成了他的内心期待的投射,让他能从此自由地走进人群和比人真实的动物园中。

中国餐厅,陌生的异乡环境里,大家都快乐而沉醉,皮埃尔初尝成为大家族“父亲”的意义,和融入真实大世界的踏实,这是他们仅有的短暂幸福。此时的餐厅有人在唱,“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我愿抛弃了财产,跟她去放羊”。

只是很快这样的野心就被辣椒喷雾、居无定所的流落、“家族”里小女孩的死轮番打击。 流落到工厂仓库后,皮埃尔对伊莎贝尔说:“我想给你一切,却一无所有” 。伊莎贝尔回答:“我们在一起,就是一切。”“但我们在哪儿?”“在一切之外。”

于是,他明白一无所有的自己终于到了想去的地方,终于与伊莎贝尔接吻。接下来一场极其大胆的性爱戏,没有香艳,满是沉沦——他以乱伦这一种最决绝的方式,丢弃过去、突破自己与“黑暗”之间最禁忌的关系、实现彻底的放逐与自由。自此他终于开始投身最“真实”、最赤裸的创作。

伊莎贝尔的真相

伊莎贝尔到底是不是皮埃尔同父异母的姐姐?

一个可怖、病态却美丽的幽灵,在梦里游荡着不知从何而来,面孔也看不出年龄。比起一个真实的人,很多时候她像极了脑海中浮出的意识。她的现形和皮埃尔内心的渴望促成了彼此,很难说孰先孰后。皮埃尔在小说中表达突破生活的愿望后不久,在往花园的水井看时(《安妮特》“凝视深渊”!),第一次听到了女人的惊叫,梦中伊莎贝尔的幽灵有了声音的实体。

在后来跳海之前,伊莎贝尔对着水面呼喊的一幕,她显然成为了“Acousmêtre(听觉存有)”:开始声音仿佛是从深渊传来的绝响,笼罩着整个听觉,随后才逐渐有了环境的混响,即从一个无所不在的主观全景世界到了客观世界,从内向化的观念深渊到了外部体验。

伊莎贝尔对着海的呼喊声:“那里,是深渊吗?”

电影也通过剪辑替皮埃尔完成了“信仰的飞跃”。他与伊莎贝尔初次相认后从黑暗森林中出来的过程被完全省略了。随后两次走进隧道找伊莎贝尔的镜头,总是紧接着跳接到隧道内部反打,对准两个人一起走出来的背影。伊莎贝尔仿佛内化的信仰,从不需要一个“沟通”的过程与出入口。

皮埃尔独自走向隧道的镜头,紧接着剪到两人走出隧道的镜头

伊莎贝尔的存在是和意识一般 “细若游丝” 的。刚到达巴黎皮埃尔遇上危险时,伊莎贝尔被封锁在车里徒劳地挣扎,却并不能真的出来拯救他;更多时候都是皮埃尔以自己的猜测询问,而她从无明确的回答。每每皮埃尔晚归都会激起伊莎贝尔的神经质,在黑暗中等他回来的样子脆弱得仿佛马上会消失。

伊莎贝尔在与皮埃尔相认伊始便说:” 我告诉了你真相。我什么都不求,只求你相信我。”皮埃尔不假思索道:“我相信你。” ——充满渴望和保护欲的力量时,“相信”无需任何理由;相应的,怀疑也发生在皮埃尔精疲力竭的低谷。因为伊莎贝尔没有认出封面上的父亲,皮埃尔开始怀疑她和自己深信不疑的宿命,所以紧接着下一幕她马上就寻死了,而且皮埃尔没有看见她跳海的过程,正如看不见自己的信仰如何滑走。而故事的最后,当伊莎贝尔尖叫道“我跟你说的一直是实话’”,皮埃尔却仍然失魂落魄无动于衷时,她便真的被车撞倒了。囚车上的他仍在黑暗森林中,只是,伊莎贝尔的声音消失了。

会不会,一直以来的动力,本身就是我们自己对生活意义的虚构?

“你以为房间里有什么?”“以为.…..她存在着?”

可以说,伊莎贝尔是因为皮埃尔的相信而活着。她代表边缘世界残忍的真实生活,代表被隐藏的第三世界的痛苦,代表皮埃尔黑色的宿命。但最重要的是,她的存在几乎代表着“相信”的动作,依赖于皮埃尔和我们想要相信什么。如果要追问一个真相,那或许就是皮埃尔砸开墙壁后发现的隐藏的房间,充满想象,但空无一物。

真相,和作为秘密的真实

带着强烈的爱意,他郑重地表示会藏起她的身份(一个秘密),对外,她是他的妻子(一个冒充者)。

“我这一生,都在等待一样东西……在这个世界面前,你是我的妻子。”

整个故事里,皮埃尔都在偏执地寻找最终的“真实”——他的人生中最刻骨铭心、最有创作的意义的东西,玄妙得如同世界刻意向他掩盖的秘密。

或许,他因此热爱并保护秘密:在电影开头,母亲对古怪的来电表现得无法忍受时,皮埃尔就劝她“接受生活的谜团”。在露西问起他在梦中见到的伊莎贝尔的脸庞,要求他不能有秘密的时候“我以为爱中不应该有秘密,如果我觉得你有秘密,一切就结束了”,这也是我们第一次看见皮埃尔愤怒的脸。

“快发誓你不会对我有所隐藏。”“别说了!”

皮埃尔崩溃的直接原因之一,也与“秘密”的暴露息息相关:

表兄蒂伯知道了皮埃尔和伊莎贝尔之间的秘密,伊莎贝尔知道了皮埃尔和露西之间的秘密,两者都让她无比失望。

就在这绝望之际发生前不久,他所写的小说被出版社指为假冒和剽窃;现在,这两个秘密的泄露让追求“真”的皮埃尔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骗子”,不仅黑暗被曝光驱魅了,自己和光明的生活维持着的秘密关系也被发现,仿佛背叛了信仰。

皮埃尔最在乎的早已不是伊莎贝尔或露西,他把枪放在了两封信边上。面对着她们的阻拦时,他没有为谁留下,只说了一句, “已经没有什么值得拯救了”,如同一个救世之梦彻底破碎的自恋者。秘密被揭穿带来绝望,是因为皮埃尔和所有人一样根本无法面对真实的自己,有如此追求却仍无能而不堪。这个秘密是没有办法暴露在光中的:伊莎贝尔第一次亲吻他的时候,楼道的灯马上灭了;他只在晚上和伊莎贝尔做爱,天亮阳光照进来时,他会回到自己的床上,继续一个人睡。

初到巴黎的时候,蒂伯声称不认识皮埃尔也拒不接待他。皮埃尔怒吼:“求你说一点、一点点的真话!”无助,疯狂,却没有意识到自己抛弃露西和母亲的所作所为也是真相,悲愤的 蒂伯又怎能接受他?我们无从知道蒂伯怎么知道皮埃尔的秘密,可能就像真相的存在不由分说。这位表兄虽无情嘲笑皮埃尔是“真理的化身”,却也看见了皮埃尔不愿直视的部分自我,最终因为说出他的真相而死去:皮埃尔煞有介事地将子弹射入他的口中,亲自处决了 “说真相的人”。

所以皮埃尔爱的是“真相”还是自己的“秘密”,着迷的是黑暗的深刻还是自己和黑暗的这种关系?其实,最难以招架的真实是自我的深渊,而秘密就像遮住深渊的那口盖子。

光明与黑暗,暴露与隐藏

另一个秘密的暴露:出版商亲故说,是“阿拉丁”的身份这个神秘的谜在吸引住皮埃尔的读者,提点他利用这个谜自我曝光炒作。

露西忧虑地劝他不用去曝光自己,而伊莎贝尔冷冷地对露西说道,“是因为你他才这样做的”,字面上是为了给她养病皮埃尔不得不争取更好的生活条件,实则是皮埃尔隐隐渴望着露西所代表的光明、某种金灿灿的现实,毕竟皮埃尔饱受黑暗之苦后,满足活着那部分需求的本能爆发了出来,需要电视机的亮度。

一黑一白两人,像天使和恶魔一样站在他身后

可不久以后,电视里却传来人们叫他“冒牌货、骗子” 的失控嘘声。媒介与创作的讨好的本质再度暴露——人们不需要也不相信“真相”,人们更习惯被遮盖的东西,就像习惯了隧道里的列车,和隐藏着的难民。皮埃尔旋即走向了崩溃,曝光让 “自恋”的创作者被他的cult抛弃,就像诚实的亨利·麦克亨利在观众的嘘声中退场。

这次,回到工厂仓库,一直穿白衣服的露西也换上了黑衣服;报纸的嘲讽、信徒的离开、对观众的失望使得皮埃尔当街暴怒砸车,并给自己原本完整的身心落下残疾,悲伤地呼应了片头他在母亲眼前扮演残疾的玩笑。

非常矛盾又讽刺的是,同是这位出版社的亲故,在皮埃尔初到巴黎时已经对他道出了一个重要的真相:

“一个人如果要憎恶他的时代,就无可避免地会被它敏捷地惩罚……你渴望写出成熟的作品,但其实是你的不成熟才迷人。你梦想着一把火烧了天知道什么东西,或像时代的一朵让人炫目的云,让所有人仰慕或惊惧,但你天生不是这块料,你甚至不相信你自己……”

一直渴望寻觅关于这个世界被隐藏的真相,但到头来,这是包括他自己的所有人都不可承受。他不相信自己,或者,他其实不明白自己。

露西的回归

三岛由纪夫曾写道:“真正的美,是拒绝生的”。但倘若所谓真正的美并不比明亮的生重要呢?

露西归来不久以前,在皮埃尔忘我地奋笔疾书时,摩托车事故带走了母亲。他满脸胡茬躲在坟墓间,像一个鬼魂幽幽窥探葬礼人群那些昔日的面孔——这是他饱受苦楚之后第一次主动看向过去的光明。旋即而来的一个镜头里,我们在不知谁的视角中“发现”神色慌张的落单露西。尽管被百般阻止,她依然表示要和皮埃尔住在一起:“我不会过问你的秘密;我会隐藏自己的感受;你身处危险,我必须在你身边;我称之为牺牲。”

“你身处危险,我必须在你身边。”

曾经,挥之不去的是未曾见证的阴影;现在,无法割舍的却是曾经拥有的光明。更何况,露西表示了对他自我的绝对尊重,明亮而高贵地决意牺牲,如同安妮特的母亲安那样“为了拯救观众一次次死去”。皮埃尔自然没有拒绝,他们一起向伊莎贝尔走去,渴望追求真相的他又给自己增加了一道谎言与秘密:“我会说你是我的表亲”。

光明与黑暗的位置互换了,姐姐成为爱人,爱人成为姐姐,皮埃尔把身边的人都变成了“冒充者”。

(如影随形的白色)

尽管一开始我们看见皮埃尔站在伊莎贝尔的一侧、关上露西那一侧的房门,随着时间过去露西依然逐渐占据了皮埃尔的注意力。她的病情——或者说皮埃尔体内光明衰弱后的自救本能,让他不得不产生了向明亮之处投诚的心情:“等到我写出这个作品赚到钱了,我们就搬走”。露西表示自己会去教书赚钱共同改变生活,显现出强大的生存意志;伊莎贝尔便也只能委屈地说,“我也会想办法带来收入的”,但她不是为了共同的生存,而是证明自己可以替代光明,毕竟之后三个人踢足球时,伊莎贝尔一脚把球踢到河里终结了游戏。

皮埃尔就这样挣扎于光明与黑暗间,在螺旋狂暴的运动中撕扯。此后疯狂写作时,包围他的同时有伊莎贝尔的手风琴乐声,和露西的咳嗽;在梦里他与伊莎贝尔于血海中漂流,在醒来时却呼唤露西的名字、说自己写出了“快乐的字句”。

皮埃尔一定是爱伊莎贝尔的,我们会爱上让自己感到无比真实的人,爱上那个让自己有理由、有勇气突破现实的人;爱上她,仿佛印证所有命运的信号,愈多俗世的阻碍仿佛就愈加证明爱的纯粹与深刻。

执着于爱的人总会被认为是疯狂的,皮埃尔是,奔向皮埃尔的露西也是。她就像《坏血》中的丽丝:亚历克斯逃离了她,她却在亚历克斯陷入包围的时候及时出现,骑着摩托载他脱离危险。

“有时候,我对自己的整个人生感到后悔。”

有时露西明亮的爱映照出了他自己的渺小和脆弱:如果他追求的爱夺取了所有的快乐、拒绝着“生”呢?伊莎贝尔投海入院后,他无助地拥抱露西表达迷茫;可黑夜中他再次开始写作的时候,仿佛又感觉到 伊莎贝尔和来自黑暗之处的动静——这痛苦的热情,在他的创作中终归必不可少。

在皮埃尔怀疑伊莎贝尔是否是自己的姐姐时,伊莎贝尔悲伤地渴望了结自己。这也像极了爱情:不“相信”这一宿命了,爱情就悲伤地消逝了。

狂怒与时代舞台上的创作

《宝拉 X》是卡拉克斯作品中对于现实社会背景的指涉最为鲜明的一部。收音机里播报着地铁发生的爆炸、人物们反复从地下隧道迈入地面——电影中多次出现的列车与黑色的隧道,都是连通这个鱼龙混杂的隐藏世界的线索:难民问题、欧洲夹在贵族旧梦与末世预兆间的现状、东西欧间的鸿沟等等,仿佛螺旋中心外四处渗透的黑。离心力带皮埃尔逐渐远离世外桃源,曾一无所知的一切激发出了“愤怒”——他以为,这是找到了真正的创作工具,但这并不能改变他的弱小:在看不见的时候,在注意力以外的地方,小女孩被打死了,只因对着西装革履的人说了一句她以为再正常无比的“你很臭”。尽管他第一次把小女孩独自留在街上时,背景里分明出现了警报声。

最重要的工厂仓库是个奇妙的舞台:这是一个消亡中的暂时性空间,不属于任何地方,只隐藏在人们的观念间。一切都是边缘化的:遍地动物(伊莎贝尔曾说自己记忆里来自有许多动物的地方),遍布的电脑与废弃重机械在沟通着虚拟的未来和野蛮的过去,自地狱的重金属交响充满鼓膜,一片末世废土却热闹非凡。

指挥,金色的头发,暗示他似乎也是个旧日贵族,为了选择深刻的真相来到这里。皮埃尔时常和指挥在酒馆里聊不知道什么,称赞他是榜样和自己创作的原型,说他知道“隐藏的一切”。废弃厂房里,他总是站在高处,其他乐手在低处抬眼仰望他,仿佛追寻着圣光;屋顶上,他带领众人进行末世射击训练,不知是自救还是酝酿新的战争;在蒂伯和皮埃尔打作一团时,是指挥带着众人出来把蒂伯打倒赶走,像个值得依靠的领袖。

但他的权威无法帮助皮埃尔从自身的漩涡解脱。在陷入绝境的皮埃尔决意杀死蒂伯时,企图阻止他的指挥身上带着伤和血,显得有些脆弱,在问过一句“What are you doing here(你在这里做什么)”后便被皮埃尔一下子打倒。最隐晦却关键的特征是,在这部法语片中,指挥仅有的两句台词说的是英文:如果工厂仓库是二战后残破世界的缩影,或许这名指挥就是某些英语国家的化身。而蒂伯临死前,他的身后有无数电视正显示着欧洲地图:它们随着射出的子弹一并破碎,剩下一地的残片。

写在最后

“真相在哪,伊莎贝尔?在哪?”仿佛作为对皮埃尔发狂质问的回答,电影的画面瞬间切到废弃的仓库内,伊莎贝尔在狂躁嘈杂的音乐中幽幽走着——卡拉克斯似乎在暗示我们,一个客观上黑暗又凉的外界确实存在。它始终在挠动着创作者对于经历一切、看见一切的渴望,催促着他们去揭开最终的真相与意义。但是,自光明的螺旋中心开始向外探寻的过程中,深入黑暗的离心力是难以控制的;展开的景观,又像是黑夜中的森林那样的无边无际。一切幽暗的真相与自我难以调和的矛盾产生共振,最终会让一个人自爆。

于是,《宝拉X》最后的影像在黑暗森林里无限延伸着。皮埃尔已经迷失在了这片死寂中,而观众或许明白了为什么人会选择对所谓真相闭上眼睛。

编辑:芝芝味桃桃

Everything comes full circle.

 7 ) 我们来自相同的血液,我们爱

嗨,我恋爱了

哦,真替你高兴,那位幸运的人儿是谁

嗯,是我姐姐

啊,姐弟恋,最近也蛮流行的

不是,她是我亲姐姐,同父异母的女人

天呐,你让我感到恶心



这段话如果放到皮埃尔身上,恰到好处,他爱上了自己的姐姐,而不仅仅是同情。

皮埃尔是位作家,和母亲住在一座古朴大气宅邸内,有一个即将要结婚的女朋友,在他姐姐伊莎贝尔出现以前,他的生活方向都已经设定好,顺着这个方向是光明灿烂的未来,任何事情将被合理安排,同时,他也将缺乏激情。

导演第一个镜头是从平绵的草地逐次往上徐徐伸入,渐渐接近一扇暗阖的窗户,镜头把窗户推开,一个半裸女人趴卧在床上,肌肤光滑,睡得正酣,正是这个镜头把她的生活打破,把她的美梦揉碎,这也预示一股新的力量的来临。

作家总会有点神经质,如果你有天赋的话。皮埃尔脑中总浮现一个人的身影,她有一头凌乱漆黑的长发,她的女朋友因此而嫉妒,在伊莎贝尔还未出现之前。在一次和母亲谈间,母亲问到你和她还不错吧,他的回答是,你是指性方面吗,当然我们配合得很好。他不爱这个女朋友,他只是在利用她,使用她。

在丛林处,皮埃乐尔知道了真相,经常出现在脑中的那个女人原来是她姐姐,她叫伊莎贝尔,并且有一段多舛的历史,当时月光迷蒙,周围全是阴森森的树丛伸出怪异枝桠,像一个深渊。回到家,皮埃尔流泪了,他爱这个女人,人最难肯定的就是情感,然而,他对这个女人的爱肯定非常。在幽暗的火车隧道里他拉过姐姐的手,告诉她,我要带你走,你将是我的妻子。他要带他离开这,去往一个新的能够接受他们的地方。

没有钱,这是现实问题,他们只能住简陋的旅馆。受到表哥的冷落,这又是一击,导演过份强调了社会的力量。一件又一件的事情接踵而来,最后把他们牵到伊莎贝尔住的地方,一个集合工厂,艺术,住宅的建筑物。在这里每一间房都象征着主人的身体,每一扇门都是他们欲望的出入口。皮埃尔帮伊莎贝尔安装门时,他转动着门端(他试着抚摸她的身体),关闭的一刹那,门发出铿锵的响声,之后静下来(他在问她),门又开了(她同意),两人有了第一次的身体纠缠,导演把他们身体全部展现出来,这即是他们的欲望也是爱,因为爱彼此,所以才这么酣畅淋漓地把身体展现给彼此。



受到爱的推动,皮埃尔发现以前写的东西都是垃圾,不值一提,他现在要写一部真实有力的书。他的写作风格趋于内化,趋于成熟。

最后,导演把皮埃尔因嫉妒和愤恨而举枪杀了他表哥,可能是故事的走向连导演都无法控制,它形成了自己的走向,然而,影片在这个时候必需结束,于是,他设置了表哥这样的人物。伊莎贝尔赶到现场,警察已经把皮埃尔隔离,他一脸木然,她一个劲的喊着,我是她姐姐,让我过去,我爱他,让我过去。警察当然是社会最正气正当的象征,这股气体一直是他们的阻碍。她没能过去,撞在了冲入现场的车上,这个时候警车也开动,她的死,成为了他新的开始,他要是想活下去,就得忘记她的死。

最后一个镜头,画面一片濛濛,像撒上粉嫩的雨。镜头又回到了丛林,然后,逐次隐黑。爱也在这一点一点的暗隐下消失。他已经付出了全部激情。



有一次,应该是很多次,皮埃尔梦见自己抱住伊莎贝尔在莽莽血流中沉浮,梦中两个人的表情都很惊恐,这是他们一直的状态,因为,来自同一条血源,他们害怕被这股血液淹没。他们在爱的同时又在害怕。

导演把音乐全部附在情绪的曲线上,印象最深的是暴躁的电吉它,出现过很多次,每当有人从楼上冲出都会出现,这种不稳定又急促的声音比人的表情更具体。

 

 

 短评

还是卡拉克斯一贯的癫狂与颓丧,试图用具象化的情节去挖掘人物的内心情感,加上男主作家的身份,现实与虚构交织成了一次深刻的心理解析,所有暧昧不明浮出水面,投射到了一个神秘的人物身上继续着这场畸恋。最后男主暴走的场景不得不让人想到德尼·拉旺,卡拉克斯真是钟意这种奋不顾身的长途奔走,好似一头失心疯的兽一般,吉约姆诠释得也不错。

9分钟前
  • 超cute侠
  • 推荐

與卡拉克斯之前的三部曲比起來,風格相去甚遠,但差距不是一點半點。這次轉型,也暴露出卡拉克斯最致命的問題,就是他缺乏講好一個故事的能力。單獨挑某個段落出來看可圈可點的地方很多,比如中國男人唱歌時的紅色調,地下重金屬所營造的氛圍感,可一旦把段落拼湊成一個整體,便看不清事件與事件之間的關聯性。男主選擇為愛私奔,可能是逃避固有生活所施予他的一切的藉口,但後面不只是男主,另外兩個女人的一連串的行為動機都令人匪夷所思。當然可以解釋為向三十多年前的法國新浪潮,特別是向戈達爾致敬,但在1999年仍然用這種方式講述故事還是過於保守了。大尺度的噱頭在這部片子也沒有被很好地展現出來。可惜兩位主演犧牲了這麼多,結果最後呈現的是一團黑,啥都看不見。

11分钟前
  • 高詩遠
  • 较差

演员很漂亮,然而并没有什么用。土豆上的是CJ无肉版,并且翻译憋脚死了,连语言的顺畅事件的表达清淅都做不到,一味试图“文艺腔”各种形容词、伪诗化。害我浪费时间看完全片都不知道讲了啥,男主角一毛钱突然打了鸡血表示要和伊沙贝拉一块,前因后果完全不清楚,我了个去。

13分钟前
  • 胡桃园咔嚓女王代表老柴咔了你
  • 还行

古典式的悲剧,荒诞性的现实,那片模糊不清的森林浮现在我们眼前,这是梦的开始,也是梦的结束。梦境中的长发女人,成为了他生命中忘却不了的痛苦回忆,尽然有序的生活被打乱,人物间无法调和的矛盾导致了悲剧性结局的发生,一切悲剧的开始全都源于禁忌之恋在无意识下的诞生。黑夜中的缠绵,地下室的嘈杂,空房间的沉闷,是爱情的余温支撑着他艰难前行,他不停的奔跑试图摆脱梦魔的纠缠,却陷入了鲜红的欲望之池,渺小的生命成为了血海的养料,而他的灵魂也在渐渐变得稀薄。当怀里的稿子洒落满地,冰冷的手枪喷射出火焰,命运的窘迫让他无处遁形,在无尽的绝望和人生的悲哀中走上了自我毁灭的道路。她声嘶力竭的呐喊叫不醒他沉睡的内心,因为他已经失去了挽留的意识,就像一具丧失了灵魂的躯壳呆滞在了原地,他走向了无尽的黑暗,她投入了死亡的怀抱。

17分钟前
  • 三色堇紫
  • 推荐

我疯了,彻底失去理智。结尾的摄影机到了哪里?一片密不透风的深林,是的,9年前Laura Palmer在此遁入守夜门,17年后我们会误以为库珀在这里重新领回了她。如果贝尔蒙多在筋疲力尽的最后一瘸一拐地走入的,是新浪潮往后十年肆意横行的光明坦途的话,卡拉克斯就在用德帕迪约有过之而无不及的踉跄宣告浪潮彻底烧为灰烬。世纪末,借着一个在文明错误的交媾中而生,又不可能被文明消化的“怪瘤”,卡拉克斯唯一一次,也是告别仪式一般地沉入了刻板印象的世界中,在这里复仇一般徒劳地奔波,发热般地写作,毫不留情地自嘲,也得偿所愿地被人击倒在地。这是专属于电影的通道,布满奇特的空间,经由噩梦般的绝望,它会通向13年后的那个酒店房间——在那里真相将不再重要,当年愤怒至麻木的年轻人要说出这句话,“是,我被骗了,那又如何?”

19分钟前
  • 白斬糖
  • 力荐

擁有白色的寧靜、明亮的高貴,卻等待著一個黑色的秘密、一個宿命的冥冥注定來奮不顧身地從頭開始,奔向自由。創作者相信著細若遊絲的本能,相信自己想要相信的真相。而旋即那深刻的黑色現實是作家難以招架的,「真相」的苦難與當頭棒喝,使得他夢似的信念似乎越來越成為虛構。而曾經明亮的生活亦再度入侵,更加讓人脆弱、懷疑、遺憾又焦灼。創作者最後是無法面對真相,無法接受自己的秘密被揭穿的。對自我與真實的野心,總是和絕望相輔相成,讓人在偏執中自毀。卡拉克斯太過於厲害了

23分钟前
  • 白石春子
  • 力荐

卡拉克斯的片子可以总结为“明明很墨迹很自恋但就是很喜欢”,这种绝望的情绪还真的只有他有种特别的感染力。女主角神似Sasha P, 美爆。可惜两位主角都已经离世了,令人叹息

26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情感的偏执只是幌子,但幌子迷乱人眼。痴缠至此丝方尽。前半部太情节,无论是剧本还是拍摄手法。

27分钟前
  • 撕撕撕
  • 推荐

让人着迷的一部影片,我觉得Isabelle 只是Pierre 逃离看似阳光明媚其实充满虚伪和谎言的上流社会生活的借口,Isabelle 的苦难如此骇人离他如此之近,给了他抛弃一起的勇气。最喜欢的一段是Pierre 带这三个流浪的女人去中国人开的夜店里听歌,那时候他既温柔又伟大,让人真想狠狠亲一把。

29分钟前
  • 容安
  • 力荐

尼玛,看到流浪女独白那么长一段,就骇到彻底放弃了。观影姿势水平不够哇

30分钟前
  • 半个桃李林檎
  • 还行

很堕落很癫狂的故事可惜没完全拍好 前半段几乎是电视剧后面才渐入状况但期间的衔接可以说是断裂的 还有很多场面显然在导演脑海里但拍不出来 都是改自古典小说有点Zulawski的意思但没他的条理和调度.女主好美好美...最神奇的是这片里竟然还有Rammstein出演

32分钟前
  • |
  • 推荐

真好啊,最近被科学发展观弄弱智了,说不出了,最后树枝的镜头真好真好真好!

34分钟前
  • 兔山小
  • 推荐

我知道這是多麼的自我陶醉。所以我得到的震撼是如此強烈。沒救了。

36分钟前
  • PETE.
  • 推荐

好好活着不行么?为了一个不知道从哪儿蹦出来的妹妹竟然抛弃了姐姐甚至未婚妻,然后操了自己的妹妹!!无语了。男主自从瘸了之后步速大有提升……

41分钟前
  • 拂袖斋客人
  • 较差

感觉上比较一般,不如以前的作品好,但是形式上却又很让人欣慰.

42分钟前
  • 品客
  • 还行

一部“正常”的电影成了卡拉克斯维度的奇特。底色是诱人的。看得一波三折,在都糊的情况下辗转了被迅雷吞了片段的原声版、十八线黄网在线无字版、最后是完整的配音版。特别希望能在大银幕二刷。卡拉克斯长片补齐。《坏血》>《神圣车行》>《新桥恋人》>《男孩遇见女孩》>《宝拉X》。《坏血》是知觉的胜利,《神圣车行》是概念的胜利,结合《东京!》不难感觉到新世纪的卡拉克斯视野在不断放广(两性之外),献上最好的祝福,愿长寿、顺利、常常想说、想说就说!

46分钟前
  • Ocap
  • 还行

レオス・カラックス『ポーラX』看得心绞痛,哭死了。想起尼采那句:“当一个人望向深渊太久时,深渊也会回望向你。”真想找来大师海灵格为皮埃尔做个家排,也许会深入灵魂黑暗幽邃的腹地,发现这宿命的爱痛纠结,究竟在哪一日落种,根植在哪一处。

51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非要那样吗?!压抑S了,受不了!觉得影评强过电影本身。因为太短的时间包含了太多的东西,让人消化不了。任何爱恨都是有原因的,既然没有交待清楚,就有牵强的感觉。

54分钟前
  • 何亦诺诺
  • 还行

我不相信这片主题是爱情,它更像是对人性的悲观判决书,在梦魇般的影像里,卡拉克斯证明了现代电影在形式与内涵上所能达到的高度,对我来说这就是一部完美的电影

58分钟前
  • 幽灵不会哭
  • 力荐

他们嘲笑中国人唱卡拉OK.

1小时前
  • June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