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尼亚拉号

科幻片其它2018

主演:Arvin Kananian,艾米莉·强森,Jamil Drissi,Pablo Salvador N.G.

导演:Hugo Lilja,Pella Kagerman

 剧照

安尼亚拉号 剧照 NO.1安尼亚拉号 剧照 NO.2安尼亚拉号 剧照 NO.3安尼亚拉号 剧照 NO.4安尼亚拉号 剧照 NO.5安尼亚拉号 剧照 NO.6安尼亚拉号 剧照 NO.13安尼亚拉号 剧照 NO.14安尼亚拉号 剧照 NO.15安尼亚拉号 剧照 NO.16安尼亚拉号 剧照 NO.17安尼亚拉号 剧照 NO.18安尼亚拉号 剧照 NO.19安尼亚拉号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4:21

详细剧情

  阿尼亚拉是众多宇宙飞船中的一艘,用于将地球人口运送到他们的新家园火星。但就在安妮亚拉离开被毁坏的地球时,她与一颗小行星相撞,并被击落。安妮亚拉的乘客慢慢意识到,他们永远也回不去了;他们将永远在一个空旷寒冷的宇宙中继续前行。瑞典诺贝尔奖得主哈里·马丁森在1956年写了《安妮拉》。这部小说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包括丹麦语、芬兰语、英语、俄语、捷克语、阿拉伯语、日语和最近的中文。它曾作为歌剧和几部戏剧作品上演,但从未被拍摄过。在安尼亚拉走向毁灭的无情旅程中,有一个警告是不够强调的。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只有一次生命。因此,我们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断地保护我们的环境和人类。如果我们不这样做,地球很快就会变成。。。

 长篇影评

 1 ) 《流浪地球》的另类结局:六百万年后人类团灭

《流浪地球》为国产太空科幻片历史掀开了新希望的序幕并且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不仅仅是它显示出中国电影工业的巨大进步,更在于它"带着家园去流浪"引发了深植于国人的乡土情怀的强烈共鸣。

恰如刘培强所说"从流浪地球计划启动的第一天起,就再也回不去了。"当人类开始踏上太空流浪之旅时,就再也没有退路。那么如果人类太空移民计划失败的话,又会是怎样的结局呢?

由丹麦与瑞典合拍的低成本科幻片《安尼亚拉号》则向我们展示了《流浪地球》的另类结局。

1、 星舰文化

《安尼亚拉号》讲述因地球遭到破坏而充满了放射性物质后人类无法生存,人类打造了一艘名为"安尼亚拉号"飞船离开,前往火星移民,但因为在航行过程中发生极小概率事故导致失去动力,由此开启漫长而孤独无缘的太空流浪之旅。

在这艘载着8000人原定用三周时间从地球抵达火星的"安尼亚拉号"上,几乎囊括了所有人来的生存需求。

保障生存基础、为人类提供氧气和水的大型藻类工厂,

满足旅客娱乐休闲的酒吧、舞厅和商场,

甚至还有一个能和人脑建立链接、给予人精神寄托的AI系统"MIMA"。

在电影里,"安尼亚拉号"的庞大程度甚至要比《星球大战》里帝国歼星舰还要大一圈,它已经跳出了普通星际飞船的概念,甚至可以看做一个自给自足的太空移动式家园。

但当"安尼亚拉号"偏离航道、走上太空流浪之旅时,已经从欧美古老的大航海移民文化,转向了长期居住在太空的星舰文化。不仅是本片,还有经典的《星际迷航》系列、《太空旅客》等都是星舰文化的体现。《流浪地球》其实也可以看做是星舰文化的另类表现,别人是造艘飞船,而它则是带着地球一起去流浪。

比起突出归乡心理和与原住民矛盾激化的移民文化,星舰文化则突出了人类在宇宙之中的渺小与孤独。

2、 寄托与希望

无论是移民文化还是星舰文化,当人类从故乡离开前往新的生活目的地时,都是满怀希望的。

所以当安尼亚拉号的舰长宣布飞船偏离航道后并提出可能在两年内利用某个天体的引力进行返回时,并没有人提出质疑、甚至站出来取而代之,因为所有人仍旧把前往火星当做是唯一的选择,而不是永远在安尼亚拉号上生活。因此当飞船上的运行工作出现空缺的时候,不少旅客纷纷选择了参与其中,为返航出一份力。

尤其是在五年后宇宙中飘来一根被认为是"燃料棒"的探针时,所有人的希望瞬间再度提升到了顶峰,连专业的工作人员也倾尽全力去研究。恰如《流浪地球》里所说"希望,是这个时代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希望的珍贵在于哪怕只有一点点,都可以产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效果。

漫长而枯燥的漂泊过程中,人们怀希望的内心会不断被现实所打击,最后衍变成了绝望。电影通过AI系统"MIMA"的变化来体现看似平静的人们内心所发生的情感转变。

刚开始的时候,人类在"MIMA"下会看见生机勃勃、风光秀美的地球,而随着人类内心的绝望和恐惧不断增加,画面也变得诡异起来。直至最后,AI系统"MIMA"也被人类的绝望所吞噬,选择了爆炸自杀。

3、 绝望与毁灭

AI系统"MIMA"选择爆炸自杀其实就代表了人类情感上的巨大转变,希望变成了绝望。而失去了精神寄托的人,行为也开始崩塌。

精神的空虚促进了邪教的诞生,生存的欲望转而变成肉体上的欢愉。在邪教唆使下拖家带口自杀、无视道德伦理进行集体性行为。当悲观的情绪不断蔓延开来,越来越多人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甚至有些父母带着孩子一起自杀。

在章回体的叙述下,绝望情绪不断叠加。24年后还活着的人们早已佛系,选择静静等待死亡。近600万年后,安妮亚拉号终于飘到了天琴座星系一颗宜居的星球时,可飞船内部早一片死寂,所有人也早已化作一片尘土。

《安尼亚拉号》最后以全人类团灭作为结局,与其他太空科幻电影截然不同,无疑带给观众一丝震撼和反思。从结局回看开头就会发现,人类无论是移民到新的星球,还是漂泊在太空,最终的毁灭其实早已注定。

人类不知节制的活动破坏了地球的生态,最终导致了环境令人类自我无法生存。移民新星球还是太空,其实都是人类自我短暂的喘息,任由自我"野蛮生长"才是导致自我毁灭的关键。人类其实渺小的,无论人类如何野蛮生长终究影响的只是自己的生存。对于地球和宇宙来说,人类不过是沧海桑田的一瞬间,根本不足以影响到它们。

所以人类想要长久的生存下去,首先应学会自我克制,然后保护好地球。因为保护好就是在保护人类自己。

 2 ) 加油。

当舰长说出那句“我们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小星球”时我是天然抗拒的,如果它继续从社会学角度讲出又一个变形的《蝇王》故事的话。毕竟我深深认同人类不值得,不值得被拯救、不值得被馈赠,所以不必再观看又一个人性导向自我毁灭的实验了。然而这个方向的故事只是浅尝辄止,甚至毫无疑问被当做羔羊送上献祭台的MR都重新走上了工作(创造价值)的岗位,故事变得有趣了,于是我开始思考另一个问题:为什么流浪在太空里的船舰就一定只能是石棺?为什么没有后路没有前途的此刻就注定会因为失去希望而毁灭?MR在前半部分说的那句话“火星就一定好么?”就是我心里最大的疑问。

如果说大自然是不可或缺的,但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包裹中、淹没在电子屏幕的包围里的“现代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究竟为何不可替代?人类社会当然是无法片刻断乳于地球母亲的,然而影片中的绝大多数人无疑始终生存在社会链条中远离土地的那一端,所谓的“希望”、究竟什么样的“希望”、于他们才是有意义的?生活在火星上人工制造出来的生态圈里就可以得到心理救赎么?

事实上就算生活在地球上,又有多少人只是活在自己的Aniara号上呢;终其一生,又有多少人是真正找到了生命的方向与价值所在呢?又有多少人有着明确或模糊的除了“活着就是为了活着”之外的存在理由呢?只能在船舰上推石头的西西弗斯,就必须要因为失去希望而自杀么?生命因为终有一死才宝贵,那么放在船舰上的生命又不会因此而长生,保持积极的理由到底为什么就不复存在了?

为什么绝望,什么又是希望,电影终了直到现在我依然一头雾水。

对于主人公MR来说,孤独才是她的Aniara号,所以与爱人一起在船舰上绝望地流浪、远比独自一人安全地生活在地球或火星更幸福、更有意义、更让她整个人都散发出光彩——这是我更加认同的生命模式。

既然现代生活已经让个体逐渐远离了宏大叙事,那么用内在力量对抗虚无,自然会成为“现代人”的生存本能,我愿意这样“乐观地认为”。

 3 ) 天大地大何以宅家?这部科幻片拍出了“流浪地球”的另一种形式

星星都离你好远,没有一颗愿意陪你

今天给大家简单说说一部小成本科幻电影,丹麦与瑞典合拍的这部《安尼亚拉号》(Aniara),小成本科幻片(2000W克朗,约1400W人民币),堪称反向“流浪地球”。在这个宅在家的日子里观看,别有一番韵味。

电影改编自瑞典诺贝尔奖得主哈里·马丁森(1904-1978)1956年的科幻诗歌《安妮拉》,原著很文艺,有中译版,有兴趣的可以读一下,前提条件是你对诗歌感兴趣。

电影的故事起因是这样:

人类因地球受到放射性物质毒害而无法居住,被迫乘坐飞船离开,迁移其他星球,其中一艘移民船发生小概率事件,失去动力,飘向了无边宇宙。乘员也束手无策,只能听任飞船在渺无尽头的茫茫太空中漂流,面临未知的命运。

电影有一些地方没有涉及:比如救援为什么没有来,生存物资的达成条件、乃至社会的阶级观念等,电影绕开了这些物质文化基础,片中物质能撑多久、还是完全可以自给也没说.

该片重点在于讨论人文,并给出了一个假设条件:

★飞船上自给自足了一套生态系统,生活物资足够充足(只要有人工作,可以循环食用藻类等绿植,但可能不怎么好吃)

★飞船体积也很大(电影显示,安尼亚拉号大致等同于帝国歼星舰级别,甚至还要更大)

★有着不少的娱乐设施和活动(展示有舞厅、健身房、游戏厅等等,甚至还有与人类大脑建立链接,可以让人”做美梦“的精神辅助系统“Mima”)。

那么,你会把这里当成永久的监狱还是今后的生活家园?


星舰文明

谁说只有东方有着故土情结,全世界其实都一样,我们可以给地球装上发动机推走,那么《安尼亚拉号》里巨大的移民飞船,从某种程度上有完全可以替代地球的可能性,也就是传说中的“星舰文明”.

在包括《星际迷航》等科幻作品里很常见,最近几年的科幻片里,也有《太空旅客》、《太空生活》这样的类似主题的电影。

在刘慈欣作品中,《三体》《死神永生》也有体现,其实《流浪地球》也是一种形式星舰文明。

只是原著年代还没有形成“星舰文明”的概念,所以该片刻意突出人类在浩瀚宇宙的渺小,困在宇宙飞船上的人类,是自我的终身监禁.

尤其是当精神寄托的“Mina”系统崩溃后(其实是AI自杀了,理由是“感受到了人类的悲观”),象征信仰的坍塌,自然性和社会性兼备的人类不同的发展结果。

电影以一名职员、飞船精神辅助系统的指导员为视角,还塑造了她的蕾丝伴侣,这对女同夫妇二者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头一年憋得难受一度消沉,只能沉迷于精神寄托的系统mina(可以理解为嗑*药),使得第二、三年人们比较放飞自我,几年之后精神寄托的系统下线没多久,就诞生了新的信(邪)仰(教),从精神追求转变肉体欢愉。

随着时间的推移,希望一点点的渺茫,有现实主义者对当下生存环境的接受,也有悲观者的不断崩溃,直接体现在主角对待他们出生在这里的新生儿身上:究竟是星舰文明初代人类,还是在降生在监牢里的孩子?二者观点截然相反。


新秩序

其实该片有个跟《流浪地球》很相似的地方,就是对待社会等级的问题,很多人疑问在如此环境下为什么没有重新建立秩序,形成一个新的社会?而是依旧维持着固有等级,比如本片中的舰长,出事儿之后依然是舰长的功能,并没有担任统治者,也暂时没人取代他,飞船上的秩序依然有条不紊。

本片其实给出了答案,那就是对“希望”的保留,因为所有人压根没有将这里当成家园,而是寄希望于回家,所以一直保持着最初的状态。但时间长了可就不一定了,该片主要故事线也就保留到了飞船漂浮24年之后,给了一个镜头,坚持活下来的人基本佛系了。

就像刘慈欣的《流浪地球》,电影里并没表现,但原著后半段的主题,就是发现所谓“骗局”,促使新的秩序的建立(当然结局是比较讽刺的),这样的设定有点像2009年瑞士科幻电影《太空运输》的主题:

地球不适宜居住,人类已经移民到了木卫五,主角在一艘的货运飞船上值班,发现骗局,原来根本没有什么木卫五,有一座空间站里面装着都是的休眠人类。
休眠的地球人,脑袋里连接着芯片,他们的生命只剩下意识,意识里他们已经到了“土卫五”,是一个有阳光、雨露、森林、草地的虚拟世界。所以地球上的人类,都在永久做梦,大家逃避现实,都生活在matrix里。。。
最终,主角选择唤醒了人类,让他们面对现实,重建地球。。。象征着新秩序的诞生。

无论是《流浪地球》原著还是《太空运输》,在这个全新的生存空间里,建立新秩序的原因是在于希望丧失,旧秩序才毁于一旦,这是科幻电影常见的设定手法。

但《安尼亚拉号》并没有涉及到这一点,电影始终在强调“希望,是这个年代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包括5年的节骨眼上还捕获了被认为是“燃料棒”的宇宙探针,回家的希望大增,群情振奋,当然最后也是然并卵。

随后电影的处理手法,希望的丧失,一切又回归原样,乘员大多还是安如鸡,又陷入“活着真没意思”的情绪中,有个细节,船长再次讲话的时候,镜头展示这位割腕自杀未遂。。。

那么,当象征领袖的船长死去后,会不会有新秩序的诞生呢?电影并没有表示,但我想应该也不会有,电影悲观的情绪情绪决定了大多数乘员都属于慢慢等死类型。

所以该片在科幻层面上并不突出,甚至有意回避了一些人之常情的规律,该片就是一个文艺片,而且是悲观压抑的文艺片。


悲观基调

以现在的眼光,电影主题其实比较老套了,无非是沧海桑田、人类微不足道的观点,该片还是代表了上世纪50年代人类对太空探索的典型观点,浩瀚的宇宙,人类何去何从,很哲学的问题。

在全片的悲观基调下,这就很像著名的悲观大师叔本华的“生存意志论”:

“人的全部活动都受生存意志的支配,理性及表现形式也只是意志和欲望的表现。”

所以也就不难理解,片中飞船上新诞生的邪宗教为什么以享受肉体欢愉为主了,终究旧的信仰消失后,精神寄托极度空虚,新的信仰诞生,取而代之的是肉体上的寄托,无论是精神还是肉体,都是意志主导,为了填满生存欲望的沟壑。

就像叔本华那句名言“每一部生命史就是痛苦史”一样,电影整体基调还是很文艺且悲观更哲学,人类就是宇宙的灰尘,渺小而孤独,女主的室友——那位胖天文学家,简直就是叔本华的化身,各种消沉活不下去。

星星都离我好远,没有一颗愿意陪我。。。

章回体式故事推进,让孤寂情绪越来越强烈,24年后是最后的主线故事,人类早已佛系。最后的结局,直到600万年后啊,安尼亚拉号终于飘到了天琴座星系,影片画面表示,飞船来到了一颗宜居星球,但飞船内部一片漆黑,内部乘员早已灭亡多年,只剩下灰尘。

尘归尘,土归土。

这样的收尾,让人想到乔治·威尔斯科幻小说《时间机器》的主题:

在遥远的未来,人类的精力、激情、创造力会日渐退化,社会结构的瓦解和已有文明成果的丧失,人类都退化为爬行动物,最终三千多万年以后,地球生物仅剩下藻类。

这是电影的悲观基调,但反过来说,假如乐观点话,或者干脆作为飞船生态系统的一份子,任由人类“野蛮生长”,人类有没有可能在这个有着完整生态系统的飞船上繁衍下去呢?

有一部电影叫做《深空失忆》,科幻B级片,但其中提供的创意值得参考:

同样也是移民飞船,飞行途中值班技师得知地球已经灭亡,他们是仅存的人类,于是面对6万冬眠的人类,这位开始扮演上帝的角色,新的秩序诞生,他设定好程序,唤醒一批又一批人类开始搞事情,自己休眠了。结果每隔一段时间就醒来一部分人,提前苏醒的人类只能在飞船里生活,最终演变出了小型人类社会。
而且在数代繁衍过程中,人类逐渐变异,文明乃至语言都退化,变成了怪物。最终一千年后,主角等人被唤醒,开始与这帮变异人类大战。结尾比较讽刺,原来他们早就到了目的地,飞船掉在新行星海里100多年了,所以主角战胜变异人后,莫名其妙的就在新的星球开启了新人类的元年。

电影虽然有些无厘头,但也算一种积极的参考,人类作为自然生物,虽然渺小微不足道,但终究还是自然的一份子,生存欲望是一种本能,而不是一味的消沉下去。在活生存本能面前,理性终究还是要战胜感性。

在现实面前,人与之抗衡的不是命运,而是自我。电影结尾600万年后的希望虽然遥不可及,但还是出现了。《安尼亚拉号》是悲观基调的,但也有着十足的讽刺意味,何以为家?天大地大四海为家啊!

之所以说这么多,就是献给居家的诸位,了解一下电影中他们的“宅”在飞船里的日常和结局,对比当下,毕竟:

只有信念还在,宇宙再大,也不会觉得孤独。


公号:电影文酷

dreamcrowflim

微博:乌鸦·火堂

 4 ) 随

跳看,最后一个类似地球的蓝色星球的出现已经到了几百万年,但那时舰船里的人早死光了,

一开始觉得是十佳的讽刺,但是如果从物种的角度来看,如果人类没有在绝望中毁灭自己,那么他们的后代就有机会遇见这份神赐的礼物,

到底什么是自由,希望?第一代舰船上的人沉溺于失去,充满绝望,自己放弃了自己,导致了整个社会走向崩溃,如果这代人能够走出过去的牢笼,建立新的生活的基石,还有人生价值,多生娃儿,生活不一定过不下去,到了第二代,那些娃儿没有过去的枷锁,习惯于当下恶劣的环境,随着时间的流逝,未始不能建立新的舰船文明,最后也有机会得到救赎

绝望?为何会绝望?今天刚好看到一个研究生上吊自杀的新闻,实在不理解,如果你做不到什么。或得不到什么,把他丢开就行了,为何要绝望,难道生活的一点小瑕疵就足以否定了整个生活,你说你要花园里的那朵花,可那花已经名花有足了,不可能是你的,难道花园里的春光与明媚就此消失了,不是还有无数的花等待你去采撷吗

人生之乐,就像三千弱水,我只取一瓢,这嘌不行,就换一瓢,说到底,不是人生之乐太少,而是你的瓢太浅,终其一生,永远无法享尽人生的乐趣,最讨厌这种以些微小时就蒙蔽双眼,否定生命的人,学会放下,再转头看看,无处不是自由,希望

当人在绝望之中,如果没有足够的理性和胸怀,也许宗教真的是唯一的救赎,,,

从一开始的欺骗到最后的绝望与崩溃,陷溺实在是太深,如果能够早早地鼓起勇气面对绝望,断掉希望,得不到的希望就是妄想,也许能在灰烬中激起火星,获得拯救,,

 5 ) 杯中气泡

黑眼圈第十六观影日,瑞典导演佩拉•卡格曼和雨果•里尔亚作品《安尼亚拉号》。 科幻题材影片一直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人类命运的思考也常常成为该类影片探讨的主题。其中一个思路是充满对未来科技进步的欣喜与期望,这常常出现在二战以前的早期电影之中,而另外一种思路则是对科学技术采取一种审慎怀疑的态度。这一思路更多出现在美苏冷战之后的时代的电影之中,在核阴霾的笼罩下,人类对科技不再那么简单的乐观主义了。 影片其实并无多少新意,科技场景的表现更多的是现有技术的堆叠,巨大的星舰,心境投影,藻类食品技术,星际旅行的方式都是现实中离技术实现只差临门一脚的差距。 该片重点表现的内容则是人类过于依赖科技支持,一旦失去科技支持后(星舰的动力设备损坏)人类需独自面对茫茫宇宙时的恐惧与无助。影片的基调无疑是悲观和宿命论的,圣经章节体,叔本华式的天文学家大妈,自爆的MAMI,带着孩子自杀的女二号,邪教崇拜,星舰运行底噪,以及片尾最后一章第5981407年后的天琴座。 如果真被影片营造的氛围带入了,还真是挺沮丧的,毕竟它说的是冰冷残酷却又无可争议的现实。 说几个其他的点,心境投影中那个类似体温监测的仪器第一个出现的画面是喜闻乐见的塔尔科夫斯基式的水草,后来舰长对镜梳洗的画面又有点儿像《阿飞正传》里的梁朝伟,可能还有类似的彩蛋可以让影迷在做游戏式的发掘。 最后要说的是本篇影评写的时候没有查询任何网络信息,在失去网络这个外接大脑的情况下做很多事情真的变得很习惯。 所以当科技越来越深度介入我们的生活的时候,人类真的应该热情的拥抱科技么? 特别是从一个杯中气泡的角度来审视这个问题的时候。

2020.8.18

 6 ) 无聊才是罪恶源头

1,从地球逃难的人上了飞船成为了太空难民,太早忘记了自己是难民的事实,准备23天后到火星。然后开始夜夜笙歌。这是人过的日子吗?这是神仙过的日子!凭啥?还可以开性爱排队,还可以打电玩,结果居然那么多人把时间花费在一个叫MIMA的沉浸游戏里……真想送套赵忠祥老师配音动物世界给他们。

2,最后是5981407年,600万年了,飞船里人都成化石了?一个无限飞行的飞船,说好的乌托邦呢?反乌托邦呢?大家弄个所谓邪教也不过是变性的性爱派对。问题是人口繁衍呢?600万年,这么长时间能做多少事情,说实话,不断繁衍人类然后把死去的人还有废物垃圾都作为推进装置,经过精确计算和称重都可以在宇宙随意遨游了吧?子子孙孙无穷无尽,总有一天到啊,要知道当年探索西北航线时候,惊恐号和幽冥号还坚持了三年在没有手机电脑娱乐甚至女人情况下。

3,格局还是小了,可能北欧人过惯了神仙日子,如果这事儿发生在美国能给你整出个雪国列车出来!分分钟开始窝里斗。发生在中国呢?一切太平大家安安稳稳到达天琴座——只需要每天有吃的,住的地方不需要太大八个人挤一间,努力工作种藻类交房租。种的最好的被提拔的才有妹子愿意嫁,想看MIMA,摇号!双数月摇号!以家庭为单位摇号!每天新闻联播好好报道下火星水深火热,地球多少人没撤离。表彰一下工作好的同志。批评一下贪污腐化的同志。让每个人都劳作起来就忘记烦恼了。

4,那么长的时间能做多少事情……Minecraft都能联机盖个地球规模的城市了。反复研究那个探针,都够度过几万年了。进行藻类和人类的基因工程测序,比赛解哥德巴赫猜想能熬过几百年,编排表演歌剧话剧。用虚拟现实进行地球模拟。研究攻克癌症方法。用unity制作大游戏。组织篮球比赛,足球比赛,游泳比赛。组织选美大会。俄罗斯大转盘。组织绘画展,拍卖,赌博,电子竞技,拍微电影,研制藻类食物替代品。这样都能愉快度过几千年了。怎么会想不开呢……600万年……都够在飞船上开创N次技术革命了……

 短评

带有批判性色彩的文艺硬科幻,人类是自大的蝼蚁,擅长自取灭亡,却又顽强生存。60年前的幻想,60后未曾改变,故事会兑现,只是时间问题。

6分钟前
  • DioretsaZ
  • 还行

总觉得高举科幻大纛的塔可夫斯基的诗性科幻与库布里克的哲学科幻纵有千般交集,还是有那么一丝罅隙,这部电影解决了一些问题,我名其为性灵科幻。

9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美国片是出现了危机有个孤胆英雄挺身而出拯救世界 欧洲片是解决不了我们来群交吧。。

12分钟前
  • 鱼进锅
  • 较差

费拉末人把地球搞烂后想一走了之,结果全船德匹下,在浩瀚宇宙中一步步走向绝望的全灭,不亦快哉!原著1956年就写出来了,真了不起。

16分钟前
  • Chambord
  • 推荐

不知道为啥我还挺喜欢这种无聊的科幻性冷淡电影的一艘船,最后的人类,注定的灭亡,很适合看着看着睡觉

19分钟前
  • 蓝抑郁剂Lily🌈
  • 还行

当星际旅行变成无期徒刑,人在浩瀚星空下慢性自杀的全过程。加入了科幻、女同、邪教、心理等内容,就像是对人类未来的孤独预言。最震撼的还是结尾画面——500万年是什么概念?!拿了诺奖的原著被誉为是太空版的《浮士德》,应该比电影更厉害吧...(想读)

24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10星。这个预算,这个质量的画面,堪称奇迹。可能想表达的和中心思想有点老套,但是我任然看哭了。年度最佳科幻。

27分钟前
  • 螺蛳粉兔
  • 力荐

我看的最印象深刻的是 安尼亚拉号遇到了一根不明物体后直接就把它拉进了自己的飞船。毫无章法地把自己所需的就据为己有 这大概就是地球不再适合人类居住的最大原因吧?失望是什么,失望就是在事情努力了10%的时候就失败了,绝望呢,绝望就是事情努力了99.9%的时候失败了——抑或事情根本找不到所谓的开始。电影到处都充满了绝望啊!像最后都不知道那根东西有什么用、像最后一段那个触目惊心的年数5981407、像Isagel最后都没看到银幕中的高山流水、像最后安尼亚拉号回到了地球此刻飞船上却空无一人!多么的绝望呀!啊!她俩由始至终都没有给孩子取个名字啊!

30分钟前
  • 黄悦_
  • 推荐

作为在地球上进化出来的生命,人类到底是难以忍耐远离自然漫无目标的漂泊,即使遇到爱的人,或者投入信仰,也都会失效,不甘心的人如西西弗斯一般挣扎,哪怕就是留住最后一点幻梦,可惜在无尽时空背景下什么都不算。不惊悚,但是一步步走入黑暗,这才是最恐怖的。不想打四分,可能因为我还没甘心那么绝望吧。(另外,看影评居然这么多人是最近这两个月看的这部片子,的确有几分对应了当下的心境)

35分钟前
  • 子东文
  • 还行

1400万rmb预算的极简科幻片,respect

39分钟前
  • jj73浅之
  • 还行

低成本拍出了质量不错的科幻片,融合了很多的元素在里面,被困在无垠太空之中的无力,压抑与绝望感从头蔓延到了尾。人们不过就如同装有水的玻璃杯中的气泡一样,一直漂浮着,永远到不了岸,看到电影最后那一串数字出现时,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太可怕了。

42分钟前
  • 梵顿Kirin
  • 力荐

在完全没看背景的情况下看的。看完之后才懂得其中的深意。三年就有宗教诞生真是不可思议。里面的天文学家好浓重的俄国天才味道。随意查看一下相关背景,原来是根据瑞典的诺奖大师的诗集改编的。确实非常有诗意。星球不就是大一点的飞船么。如何可持续发展下去,依靠每个人每一天的微小努力。

46分钟前
  • 秋小叶
  • 推荐

小成本科幻,反向“流浪地球”。失去动力的移民船,飘向无边宇宙,虽然一些地方没有涉及(比如救援,生存物资甚至阶级观念等),但重点在于讨论人文,把这里当成永久的监狱还是今后的家园(1956年的原著年代还没有星舰文明的概念)?尤其是当精神寄托的系统崩溃后,象征信仰的坍塌,自然性和社会性兼备的人类不同的发展结果。整体基调还是很文艺且悲观,章回体式故事推进让孤寂情绪越来越强烈,直到600万年后,尘归尘土归土

47分钟前
  • 乌鸦火堂
  • 推荐

时间会给你们答案,即使是598万年。

51分钟前
  • 小爱
  • 还行

1950年代反乌托邦文学一种,反乌托邦也是科幻题材表皮下屡试不爽的一大主题了

54分钟前
  • Fal Conde
  • 还行

慢,闷,平

55分钟前
  • 荒林
  • 还行

恕我孤陋寡闻,这才知道原来群P是一种祭祀仪式...

57分钟前
  • ____anybody
  • 较差

故事有点过于段落化了,镜头里太多大特写还很晃,套路虽然老但的确营造出了一种压抑的无助感。瑞典片做到这种程度很厉害了

60分钟前
  • 无恨可诉
  • 还行

3.5;深空人类学田野调查。。三体2里出逃的那艘飞船就是这样式儿的吧。。

1小时前
  • Wongwongwong
  • 还行

很像话剧,段落化,抽象化的表达其实很好。人到底需要多大的空间和怎样的期许才能不觉得自己是被囚禁呢?30平米,300平米,一个城市,一个世界,或者可以去往太空。我们终究是被困在一个狭小的地方的,为什么我们平日不觉得自己是个囚犯呢?是有人在等我们,还是有目的地在等我们,或者是有某种幻象在安抚我们,而我们将幻象命名为希望?

1小时前
  • frozenmoon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